-  王淑鹤;生态文化产业是新时代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途径。它不仅丰富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内涵,拓展了绿色发展路径,还促进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双向提升。然而,在文化产业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障碍与挑战。因此,需要加强公民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发展全链条、全方位的生态文化产业,并根据地域特点打造特色产业。这将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 2025年31期 No.831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侯丹丹;专精特新企业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近几年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以“专精特新”为主题,选取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近十四年的中文文献、借助CiteSpace 6.4 R1软件生成发文作者、机构、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发现近五年的研究热度较高,但缺少有引领作用的核心作者群和研究机构,研究热点集中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影响因素、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及政策、营商环境等外部支持。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重塑企业发展模式成为未来趋势。基于此,建议学界细分技术赋能场景,深化战略与绩效研究并评估政策效果;实践中企业强化数字化、智能化内生创新力,政府优化融资、营商环境等外部支持,引导企业融入产业链,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2025年31期 No.831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容慧;缪彬;专精特新企业因其独特性,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其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可以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而产业集聚、区域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共享创新资源和降低成本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因此文章以该视角探究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实证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区域创新能力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有效提升。 2025年31期 No.831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俊彦;自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凸显。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如何走好科技创新之路、通过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已成为企业头等大事。连锁非控股股东作为同时持有同行业内多家公司股权的非控股股东,可以通过发挥协同治理作用促进企业创新。文章选取国内头部创投机构Z创投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基于协同治理视角下,其作为连锁非控股股东如何通过发挥资金优势、资源优势、治理优势和信息优势,促进参股企业M公司进行创新,并对其路径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解锁连锁非控股股东促进企业创新提供路径借鉴。 2025年31期 No.831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玉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资源禀赋与特色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深厚基础,但同时也面临资源开发与保护、要素供给不足等多重挑战。文章从文化资源转化、产业融合发展、区域经济赋能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指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通过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实现了经济增长、就业创造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多维影响。然而,过度商业化、市场化水平不足及基础设施短板等问题制约了其潜力释放。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构建科学的开发保护体系、强化要素整合与市场化运营、推动产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等优化策略,旨在通过系统性规划与政策支持,释放文化产业的辐射效应,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跃升。 2025年31期 No.831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雨娇;秦华容;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与碳排放的核心区域,缓解其交通物流行业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两难问题可推动绿色交通物流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依据。通过Tapio脱钩模型评估脱钩状态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经济与碳排放的长期非线性关系,可得出结论,长三角交通物流碳排放从2002年的4320.44万吨增至2022年的15126.32万吨,整体呈上升趋势;Tapio模型显示脱钩状态从扩张负脱钩转向弱脱钩;EKC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呈倒U型关系,预计整体于2034年达拐点。 2025年31期 No.831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温雯;县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在洛阳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具有关键作用。聚焦洛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城市提质的推动作用,阐释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结合实际提出助力洛阳城市提质需遵循的原则,分析洛阳在城市提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措施,促进现代化洛阳建设。 2025年31期 No.831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元琳;任怀坤;随着数字经济发展,高校管理方式日新月异,绩效审计作为重要监督手段,应该在高校管理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评价高校资金使用效益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复杂的工作,绩效审计利用自身优势能够积极发挥监督管理职能,督促高校提升管理效率,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得到提升,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文章在高校绩效审计概念及发展分析基础上,明确绩效审计在高校管理中的必要性,并对绩效审计在高校的实施路径进行探讨。 2025年31期 No.831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阳婧;季慎卿;程洁;近年来,省内高校涌现出了党建联建的新热潮,截至2023年底,全省高校与地方、企业建立党建联建关系1300余对,在校企地合作共建、深化政产学研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本研究以浙江省部分高校为例,从近五年来基层党建的主要政策和时代背景为切入点,揭示高校校企地党建联建在主体、内涵、类型和模式上发生的实践成果和特征转变,以近年来省域范围内高校党建联建整体样貌、经验做法为基底,以新情况探讨新变化、以新变化启迪新思考,积极探索新时期校企地党建联建互融互促、共赢共进、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2025年31期 No.831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欣;做好青年职工思政建设工作,是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事关企业改革发展和职工成长成才的基础性工作。当前,做好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政建设工作,应当充分考虑来自外部环境、国企改革、职业成长、婚姻家庭、自我认同等方面的新形势新挑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策略措施,更加突出加强政治思想建设,立足青年职业发展特点,强化创新思维和融合互动,提升青年思政建设工作适应性,为加快企业改革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2025年31期 No.831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红莉;丁金汭;孙东健;基于世界银行2012年中国企业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社会信任会提升企业审计需求,且二者能够协同促进企业创新。该效应在税务稽查、法治环境及非正规竞争等方面存在异质性。内在机制还可以提升审计人员信任度和规范企业行为。该研究是对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间关系研究的拓展,为优化企业治理和市场监管提供理论价值与参考。 2025年31期 No.831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路健;文章围绕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创新策略。通过详细阐述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并结合实际案例,揭示了风险的成因,探讨了从理念、制度、技术、流程到人才培养等多维度创新对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旨在为国有企业优化固定资产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2025年31期 No.831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鹏;文章以委托-代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全过程管理理论为基础,对合同执行监督的理论依据进行系统的分析,揭示目前我国合同执行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剖析,提出了优化对策:建立多级监督机制,明确参建各方的责任分工,建立考核机制,完善管理框架;通过合同MIS、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监控等手段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分层次的培训,激励人才,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增强员工的能力;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制定了应急预案,加强了风险管理。 2025年31期 No.831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虞鸣宇;随着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加快,终端副产品外输在管理效率、安全保障和资源利用方面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传统外输模式存在系统割裂、流程低效、安全风险高和数据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业务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文章聚焦构建终端副产品外输智能一体化管理系统,系统梳理外输流程,明确以“平台统一、流程标准、智能管控、数据驱动”为核心目标,融合AI识别、流程挖掘、边缘计算、数据资源池与BI分析等技术,打造覆盖预约调度、安全监管、装车计量、轨迹追踪及数据分析的全过程闭环平台。研究表明,该系统在提升外输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强化安全监管与实现智能决策等方面成效显著,不仅优化了企业运营管理模式,也为行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参考路径。 2025年31期 No.831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萌;杨盘华;高校食堂是高校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为全校师生承担着提供饮食服务的关键任务。其成本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食堂的运营效益、服务质量以及师生切身利益与校园的和谐稳定。在物价持续波动、师生饮食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高校食堂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食堂管理模式在经历多次改革后,已极大地改善了高校食堂的环境和经营情况,但是也出现了食品安全、服务质量、饭菜价格等方面的问题。教育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先后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对高校食堂管理进行规范。因而,基于标准成本制度管理理念,提出基于标准成本法规范高校食堂管理路径,并就其账务处理及需注意事项提出相应建议,为高校食堂科学化自主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5年31期 No.831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段永健;银行业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各种复杂多样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银行内部审计在这一背景下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有助于提高风险的可见性、识别和管理。然而,实施内部审计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数据完整性、独立性、技能和资源等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银行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明确了它们在银行业中的关系。然后,文中详细分析了银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包括审计与风险识别、审计与风险监控、审计与风险应对等方面。同时,文章也深入探讨了内部审计所面临的挑战,如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复杂性、技术工具和资源需求、合规性和法规要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监管要求,以及内部审计团队的技能和培训需求及人才招聘与保留等问题。 2025年31期 No.831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芳;郑卫国;郑艺;在工程建设领域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当下,传统工程造价审计因抽样范围局限、过度依赖人工经验等固有弊端而面临效能瓶颈,基于此本研究提出融合“技术赋能、数据精治、流程重构、制度创新”的四位一体框架,并通过典型项目的实证案例研究与技术建模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框架可显著提升数据处理效率、降低成本控制偏差率,为工程造价审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兼具理论创新性与实践指导性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2025年31期 No.831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婷;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也是国家最核心的公用事业之一,其职责是将安全、可靠、充足的绿色电能源源不断地通过智能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电力行业对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能源结构转型与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电力交易机制逐步开放,电价波动与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通过精细化成本管控与动态预算调整提升盈利能力。在“双碳”目标驱动与数字技术深度渗透的背景下,电力企业面临能源结构转型的迫切需求,对加速布局新能源项目(如风电、光伏)并优化传统能源资产配置和跨部门资源协同提出更高要求。数字经济与“双碳”目标双重驱动下,电力企业需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壁垒,通过技术赋能、数据整合与组织协同,实现业财流程重构与价值创造能力提升。本文以国家电网HN省电力公司等典型电力企业为对象,探讨业财融合在电力企业中的关键挑战与应用路径。 2025年31期 No.831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莉莉;矿业集团后勤服务管理正面临传统模式效率低下、资源调配粗放、信息孤岛显著及人员管理固化等挑战。数字化转型通过搭建智慧服务平台实现响应智能化,运用物联网技术优化资源动态调配,构建数据共享中心激活数据决策价值,并引入数字化管理工具提升人员效能管控。这些技术应用推动了后勤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的转变,构建了敏捷高效的管理体系。基于此,文章提出革新服务模式、精细资源调配、打破信息壁垒和创新人员管理四条创新路径,为矿业集团后勤服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指导。数字化转型不仅解决了传统管理的痛点,更为矿山安全生产和精益运营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5年31期 No.831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